近期,西安财经学院积极响应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干部驻村联户扶贫的号召,定点帮扶商南县十里坪镇下河村。按照“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坚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领导高度重视,干部驻村帮助理思路,抓重点,不务虚,求实效,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领导重视,增强帮扶使命。2014年5月中旬,该院接到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有关干部驻村扶贫的文件后非常重视,认真安排部署,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帮扶工作思路,选派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干部从事驻村扶贫工作,坚持务求实效、群众满意和不脱贫不脱钩的工作原则,增强工作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5月29日,该院安排相关部门负责人专程将扶贫队成员文学院教师白忠德、高职院教师胡承兵送往下河村,并与包扶村的干部进行工作对接。扶贫工作队认真学习领会中、省、市、县有关扶贫文件精神,深刻认识驻村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奉献意识。他们真正扎下根来,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做农民的知心朋友,知民情察民意,克服交通、通讯、网络不便等困难,全身心投入工作,逐户走访,摸清村情村貌,协助“两委会”制订全村发展规划和贫困户脱贫计划。
——科学规划,理清发展思路。下河村位于商南县西南部,属深山区,距离县城80公里(通班车距离140公里),距离镇政府40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50亩,林地面积两万多亩。山大沟深,地广人稀,村民居住分散,广种薄收,地理环境复杂,防御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交通不便,绝大部分地方没有网络和手机信号。受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影响,下河村缺乏主导产业,以外出务工为主,没有成规模的种植、养殖基地,经济结构单一,增收渠道少,耕作方式落后,村民生活水平较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差距较大。
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精准扶贫”的工作要求,扶贫工作队对下河村所辖11个村民小组221户811人的家庭经济状况、产业发展现状、主要收入来源、子女上学就医、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地调查摸底,精准识别,分类汇总、信息录入和建档立册,做到了情况清、底子明。在摸清村情村貌的基础上,科学划定贫困户、贫困人口贫困类型,分析致贫原因,理清发展思路,分类制订包扶措施。本着“以人为本、开发扶贫、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典型示范”的原则,坚持以群众增收、脱贫致富为目标,确定了“依托优势、多业发展、培育特色、综合配套”的帮扶思路,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环境整治、党的建设等方面拟定了三年脱贫致富规划及干部驻村包扶工作实施方案。通过编制科学的发展规划和三年的包扶措施,下河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有较大改善,群众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加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因地制宜,加快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耕地面积少、群众增收路子窄的现状,扶贫队协助下河村委会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确定以核桃、中药材、劳务输出为主,其他产业为辅的产业格局,通过劳动技能培训等方式,使贫困户能够尽快脱贫致富,扶贫项目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依靠科技积极发展中药材,2014年全村种植黄姜400亩、苍术50亩、猪苓10亩、茯苓10亩,全年劳务输出240余人,年创收300多万元。同时,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规划发展核桃园500亩、中药材500亩,种植黄姜600亩、苍术80亩、猪苓20亩、茯苓20亩,形成主次分明的产业格局。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552元,比2013年增长27%,广大群众依靠特色产业正在逐步走上致富路。
加快产业发展、改善公路等基础设施,2013年该院投资3万元修娘娘山组至放马坪组3公里砂石路。2015年,扶贫队员与镇、村干部一道将争取资金和政策扶持,拓宽下河至老庄沟6公里通组道路,整修、拓宽老庄沟至浆池岭7公里道路,完成全村农电网改造升级工程。
——多措并举,坚持物质与精神扶贫并重。进入2014年7月以来,商南县遭遇有水文记载88年来罕见的干旱。下河村境内河溪断流,水井水窖干涸。全村有151户410口人饮水严重困难,五保户、留守老人饮水尤为艰难。扶贫队员迅速投入抗旱救灾工作中,协助村委会采取多项措施,如在有水源的地方挖坑蓄水,通公路的地方用三轮车送水,对五保户、留守老人定人进行半义务送水。这都是临时措施,根本办法是打井挖水窖,但抗旱资金非常短缺。扶贫队员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及时将村里的困难上报学校。校领导得知情况后非常重视,要求相关部门特事特办,学校工会立即拨付资金两万元。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扶贫队经过深思熟虑,建议该院出资村民出劳力的形式完成打井。村民们饱受干渴之苦,对义务劳动热情很高,不到一个月便打井5口,解决了260多口人的饮水困难。由于商南县一带地质构造特殊,该村缺水困难将长期存在,扶贫队将解决村民饮水问题作为包扶的着力点和重点,争取在包扶期内解决这一难题。
节前送温暖,真情暖民心。2015年春节前夕,工会干部与扶贫队员冒着严寒登门拜访,与20多户困难群众亲切交谈、嘘寒问暖,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和需要解决的困难,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早日脱贫致富,并送上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帮助他们树立起克服困难走上小康之路的信心与希望。
利用知识与智力优势,坚持开展文化和精神扶贫,进一步发挥驻村扶贫的辐射带动作用,是该院在驻村扶贫工作中闯出的一条新路。物质帮扶很重要,文化与精神扶贫同等重要。社会主义新农民既要是物质上的新农民,也要是精神上的新农民。只有广大农民的精神富足饱满,才能更好地巩固物质帮扶成效,进而生出“造血功能”。开展扶贫工作不光靠外援,更重要的是让广大干部群众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坚持自我发展。扶贫队狠抓宣传,紧紧围绕落实“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通过召开党员干部和村民大会、刷写标语、悬挂横幅等形式,广泛宣传,明确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工作任务,引导教育广大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脱贫致富。
为了发挥驻村扶贫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机关干部的新闻宣传与写作能力,更好地提升包扶村所在镇——十里坪镇的社会形象和美誉度,扶贫队长白忠德专门为镇政府40多名机关干部作了文学与新闻写作的讲座。山里的倒春寒让气温降了不少,会议室里没有空调制暖,历时三个小时的讲座中大家听得认真投入,还不时做着笔记。金丝峡景区部分位于十里坪镇内,景区后门附近有镇政府修建的住宿餐饮场所。如何提高这些农家乐的饭菜操作水平,用特色美味留住游客,成为扶贫队关注的重点。经过白忠德联系协调,扶贫队员胡承兵为这里的10多家农家乐经营户作了烹饪知识与特色菜点示范操作培训。除了讲授南北菜品的特点与差异,还拿出了他的两招“绝活”,即现场示范操作清蒸鱼与啤酒土鸡。胡承兵一边备料、剁肉、热油、清蒸、焖煮,一边耐心细致讲解。两个小时后,两道色香味俱佳的特色菜便摆在了餐桌上,那些农家乐经营户一边品尝,一边啧啧称赞。他们佩服地说:“原来做道菜也是蛮有学问的,我们一定要把胡老师讲的好好吸收消化,争取做出游客更加满意的菜点!”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陕西作协与西安市文联签约作家,白忠德已经出版散文集5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创作经验,他深知开展文化扶贫的重要意义和影响。驻村期间,时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体悟,积累下大量的农村生活素材,目前正在对这些乡村习俗、山水风光、感人事迹进行消化加工,力争创作出一批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可读性的文学作品,在省市报刊、网络媒体刊发,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的魅力神韵,来这儿旅游投资。为了提高镇村干部的文化素养,他还自费1000多元购买陈忠实、贾平凹等名家名作,连同自己新出版的散文集《斯世佛坪》《我的秦岭邻居》赠送给他们,勉励大家多读书,多写作,为十里坪镇、下河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情系商南,扶贫工作受肯定。该院驻村扶贫工作从2014年5月至今已有一年,从最初的走访调研、打井抗旱、年节慰问到文化与精神扶贫,该院驻村扶贫已探出自己的独特之路,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的好评与肯定。在2015年5月22日召开的省级“两联一包”商南县扶贫团联席会议上,省级驻村扶贫牵头单位——省国土资源厅总工程师杨建军对该院开展的扶贫工作,特别是文化、精神扶贫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他说,作家贾平凹的商州系列作品,让天下人知道了商洛,咱们学院白忠德有这个优势和特长,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要继续发挥好驻村扶贫的辐射带动作用,延伸文化扶贫的地域,培训要从十里坪镇延伸到商南全县,写作也不能限于十里坪和下河村,要将笔触伸向全县各个角落,力争为文化、精神扶贫作出更大贡献。该院驻村扶贫还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同时在一年的扶贫工作结束时,应下河村党支部、村委会的请求,白忠德继续留下来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充分发挥个人的文化专长与创作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