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教师康长青博士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唢呐的宣传和保护。为此,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宣传主题是“非遗保护,中国实践”。请谈谈您对非遗保护的认识。
康长青: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保护是一项全民参与和享有的工程,既需要政府、专家和民间艺人通力协作,又依赖于媒体的宣传。传统音乐是非遗类别中重要的一项,传承人是其核心载体。保护老艺人是保护传承人的重中之重。陕北唢呐的保护应以生产性保护中活态传承为主,结合录音、记谱、研究、学校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
记者:你为什么要参与陕北唢呐的保护?
康长青:我是陕北人,客居省城西安。唢呐音乐是幼时最深刻的记忆,对这一艺术感情很深。陕北唢呐跟陕北民歌一样,是陕北文化的重要标识。在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我参与陕北唢呐保护,就是为了让它得到更好的传承。
记者:这几年你为陕北唢呐的保护做了哪些事情?
康长青:2011年末至今,我以陕北唢呐东路派的康家唢呐班为主要关注对象,做了以下事情:一是利用专业之长,主撰唢呐音乐专辑《大摆队》的学术文案,联合为非遗专题片《佳县康家唢呐》《黄土地上的大唢呐》撰稿,亦在多种报纸刊发“豆腐块”报道近30篇,为各级年鉴供稿存史;二是助康家班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和第二届全国唢呐展演(均获二等奖);三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我的父亲因技艺娴熟出众和成绩突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新增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陕北唢呐的东路派。
康长青:以上世纪陕北地区“鸡腿唢呐”的改进为契机,基于地理、唢呐的形制和演奏风格诸因素的差别,陕北唢呐逐渐形成两大流派,沿黄河一带的东路唢呐是其一。它在长期交流中受到山西民间音乐的影响,是带着山西味儿的陕北唢呐音乐,比较适合当地人的听觉习惯。佳县著名老艺人高增前过去常对我父亲说:“咱是东路唢呐,和米脂唢呐不同。”这说明陕北东路唢呐的存在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记者:你怎样看待你的参与行为及其影响?
康长青:社会服务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职责,而我的参与行为是以文化传承为目的的特殊的社会服务。去年3月,榆林市榆阳区广播电视台《驼城视角》栏目制播一期陕北唢呐专题节目,其中介绍了东路唢呐。看来,我的宣传是有成效的。我也注意到,专辑和两部专题片面世后影响很大,对传统“老五班”的保护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记者:有人说你助力陕北唢呐保护,称得上专家,你又怎么看?
康长青:几年的介入,争取经费、联系电视台和撰写文字、做宣传都是我助力陕北唢呐保护的行为。诸文字内容颇具一定的研究性和知识性。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向专家请教,也用心钻研,深感欣慰。但实在说来,我只能算半个专家。在此,我非常感谢知名音乐人薛九英给予合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