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投稿方式|加入收藏| 西财大主页
首页 > 媒体西财大 > 正文
媒体西财大
媒体西财大

[人民日报(海外版)]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 丝路经济开启机遇之窗

发布日期:2016-11-25点击量:

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 

丝路经济开启机遇之窗

胡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1月25日   第 05 版)

 

中亚国家地处欧亚大通道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与此同时,中亚国家也是欧亚大陆经济发展的“凹陷区”, 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处两端的欧盟和环太平洋经济带落差巨大,严重阻碍了欧亚经济的深度融合。因此,推动中亚国家实现经济腾飞,会在空间上形成串联欧亚大陆的发展轴线,进而将彻底改变整个欧亚大陆的经济版图。

中亚国家油气资源总储量仅次于中东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充分发挥其资源禀赋优势,加快能源产业发展,建立以能源开发和深加工为支柱的国民经济工业体系,有利于全面带动中亚国家经济走向现代化。

中国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实践,在如何将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展模式。因此,在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过程中,可借鉴“中国模式”,引领中亚国家逐步完成能源产业链条的下游延伸,构建出上下游一体化的完整能源产业体系,继而带动能源装备制造业、能源技术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国家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促进中亚国家实现经济起飞。

中亚油气资源丰富

2000年以来,中亚国家逐渐成为中国海外油气资源的重要来源国。“十二五”期间,中国从中亚国家累计进口的油气资源量,已占到中国总进口量的1/4,其中天然气进口量已超过中国总进口量的45%。对中亚国家的油气资源进口,有效地优化了中国海外能源供给结构。

与此同时,油气资源贸易合作也极大地促进了中亚国家的能源生产,并带动其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以来,中亚国家平均经济增长率超过7%,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

2007年之后,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内容已经不仅局限于能源贸易合作,能源产业合作逐渐浮出水面。初期的能源产业合作集中于油气资源上游勘探开采业,其主要形式是通过企业并购获得海外“权益油”。2014年,中国在海外获得权益油总量为1.17亿吨,其中在哈萨克斯坦就获得权益油1591万吨,占中国海外权益油总量的14%。但是,在欧美国家石油企业的激烈竞争和挤压下,哈萨克斯坦可供中国合作开发的油气资源区块逐步减少,未来双方合作扩展的空间在不断缩小。

为了保障中国与中亚国家油气资源贸易的安全发展,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合作修建了中哈石油管道,该管道目前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跨国输油管道之一。截至2015年,中哈石油管道已累计向中国输送原油8724万吨,年输油量超过1000万吨。同时,中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4国合作修建了中亚天然气管道,该管道是世界上最长的天然气长输管道,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截至2015年,中亚天然气管道ABC三线累计输送天然气达1400亿立方米。

全产业链合作是关键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产业合作日益紧密。当前,双边能源产业合作的领域还主要集中在初级产业部门。根据欧盟、北美自贸区以及东盟等区域经济组织的发展经验,其主流演进路径都是“贸易合作—初级产业合作—全产业链合作—区域经济合作”。因此,在能源初级产业合作领域已接近饱和的前提下,如何能够将能源产业合作延伸到全产业链,是未来实现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全方位合作的关键一步。

 “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炼油和石油化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目前的炼油能力已超7亿吨,仅次于美国。镇海石化、茂名石化和大连石化的炼油能力都已超过2300万吨,纷纷跻身世界前20大超级炼厂之列。同时,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先进炼化一体化装置核心技术的国家,可自主设计制造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的炼化一体化成套设备;2015年,中国石油化工产品中的苯产量为783万吨,乙烯产量为2121万吨,分别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烯烃联合生产装置的平均产能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是,2014年之后,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炼油和石化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加快国内产业升级和国际产能转移已经迫在眉睫。与此同时,中亚国家的炼油和石油化工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设备老化,技术落后,原油加工能力差,成品油消费大量依赖进口;而中亚国家的石化行业则基本属于空白,乙烯等石化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由于炼油和石化工业是能源产业链条中的高附加值环节,也是资源富集国家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推动力。因此,中亚国家要实现经济现代化,还需大力发展油气资源下游产业,实现油气资源产业上下游一体化的配套发展。中国一些资源富集地区已形成了一整套资源型产业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的成功模式。在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中,可将这一成功模式推广到中亚国家,以缩短其资源型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探索时间,加快欧亚经济全面融合的进度。

(作者为西安财经学院院长、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

 

 

新闻连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6-11/25/content_1730497.htm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