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投稿方式|加入收藏| 西财大主页
首页 > 要闻聚焦 > 正文
要闻聚焦
要闻聚焦

[中国教育报]风正海阔好扬帆

发布日期:2007-12-11点击量:

 

 五十余载风雨兼程,西安财经学院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服务社会,秉承“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面向西部,服务基层,培养‘信得过、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鲜明特色,为西部地区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风正海阔好扬帆

      ——西安财经学院大力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纪实

               白忠德  严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优良办学传统,以育人为中心,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不断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意识,始终突出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全面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已成为西安财经学院办学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

        秉承传统  与时俱进

五十多年来,西安财经学院几经合并、调整,从中专到大专,从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始终把面向西部、服务基层作为历史使命。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为中专和专科教育时期,主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末,学校步入本科教育时期,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立了立足陕西,面向西北,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20016月,经教育部批准,原陕西经贸学院和西安统计学院合并组建为西安财经学院,掀开了学校发展的新篇章。由此,学校进入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时期。由中央与地方共建、陕西省主管的西安财经学院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形势,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理清了办学思路,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经过一代代的沉淀积累,学校逐渐砥砺出“博学、明理、立诚、济世”的校训精神,孕育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

学校紧紧围绕“地方性”和“应用型”两个办学基准点,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服务社会,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科学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关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育人为本  强化特色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多次组织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在总结五十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育人为本,质量优先,人才强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

五十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尤其是开展本科教育以来,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的特点,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把素质教育和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信得过、用得上、干得好的优秀人才。

“信得过”是指诚实守信,职业道德素质好;“用得上”是指专业素质过硬,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干得好”是指专业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发展潜质。

学校以诚实守信教育为主要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让用人单位“信得过”。学校将“大学生诚信教育”作为“财经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了专业教育与诚信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格局。专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诚信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财经职业道德,使学生在学习做事的过程中学习做人,达到做事与做人的统一。

学校早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制定了《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工作安排》和《德育工程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将诚信教育纳入德育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经过十多年的诚信教育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进入21世纪,学校继承和发扬诚信教育的优良传统,制定了《西安财经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施意见》,创新诚信教育模式,拓宽诚信教育渠道,丰富诚信教育内容,建立诚信教育体系。

让“感恩”走进课堂,让“致谢”回到家庭,让“节俭”回到饭堂,让“回报”走向社会。西安财经学院将感恩教育推进各个年级、课堂内外以及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真正了解感恩,懂得感恩,参与感恩,成长为具有感恩意识、诚实守信的优秀人才。

5年来,学校开展了以“感恩于心,回报于行”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举办了“知恩感恩演讲比赛”、“征文比赛”、“黑板报比赛”;融感恩教育于班级日常管理,要求全班同学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以遵守班规、认真听讲、完成作业、文明礼貌等具体言行来体现感恩;抓住班会课等每一次教育机会,知感恩、懂感恩、行感恩,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会唱一首感恩歌,比如“感恩的心”;加强感恩教育的交流与研讨,辅导员及学生干部走出班级向优秀班级学习;利用特殊节日,开展感恩活动,如教师节感恩师恩、国庆节感恩社会、重阳节感恩父母等等。同时,学校举行了多场报告会、座谈会,以情理交融、催人奋进的激励引导,点燃同学们心中的感恩之情。

感恩教育收到了其他思想教育方式都没有收到的效果:学生们从网吧、台球厅、餐馆、宿舍回到了课堂、图书馆;旷课、迟到、早退的同学少了,晨读、上自习的同学多了;双休日,教室、图书馆也坐满了学习、读书的人。许多学生制定了4年的学习计划、考研计划,甚至包括就业计划,全校形成了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

多年来,学校始终以强化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量化分析能力,使用人单位“用得上”。学校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水平,尤其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强化学生量化分析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学校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为了强化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量化分析能力,不断研究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将原来对应于国家统计局专业司设置的经济统计、社会人口与科技统计、数理统计与计算机应用三个专业方向,调整为经济统计、国民经济核算、涉外经济统计、社会与金融统计、统计信息与计算机应用等七个方向,增开了多元统计分析、探索性数据分析、模糊统计等课程,着力强化学生的量化分析能力。这些改革动手早,步子快,力度大,在全国财经类院校统计专业中走在了前面,起到了示范作用,实现了统计专业由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企业统计机构培养“报表型”专门人才,向为经济社会培养搜集信息、传输信息、管理信息、加工和开发信息的统计信息产品生产者和管理者“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2001年,学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院长胡健教授明确提出学校要发挥培养学生量化分析能力这一历史传承优势,更加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强化学生量化分析能力的训练。学校突出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量化分析能力,健全制度,完善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20022006年,学校在量化分析研究领域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99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60项;发表和出版论文、论著637篇(部),其中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2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91篇,获省部级科研奖17项。

                    强化质量  突出教学

学校始终把质量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牢固树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质量观,不断强化质量意识,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党政一把手是教育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完善了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科教学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校一贯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始终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本科教育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不动摇,正确处理教学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确保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

领导重视教学工作,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坚持把加强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党委会、院长办公会经常研究教学中的重要工作,每年召开一次全校性教学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保障等重大问题。建立了“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度”、“校领导分工联系制度”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等。党政领导经常深入院(部)和课堂教学第一线,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给予有力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了教学工作的有效运行。

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保证教学中心地位。学校在经费投入优先保证本科教学的需要,始终保证本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等经费及时、足额投入,并做到逐年增长。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学费总收入中,用于四项教学经费的比例分别为28.65%30.57%32.42%,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20042006年,用于教学的四项经费总计5018.57万元,确保学费收入的30%以上用于教学工作,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了经费保障。学校积极筹措资金,投资近7亿元建设长安校区,加强图书馆、实验室、校园网、运动场馆等公共教学服务设施建设,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明显改善。

制度保障和政策倾斜,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学校对人事分配制度进行了系统改革,全面推行教学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突出向教学一线倾斜的导向。增加了教学科研岗位的编制数,提高了教学科研岗位的校内津贴标准,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提供了优厚待遇,将教学质量、教学成果与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出国进修等紧密挂钩,对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其岗位等级可高聘一级。加大了对重点专业、精品课程、教改项目的支持力度,形成了全校重视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局面。

科研促进教学,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强化创新,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实现科研兴校战略。学校现有科研机构8个,全部设在相关教学单位,科研机构负责人全部由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担任,并在经费投入和人员配置上给予大力支持。教师结合教学开展科研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把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推进精品课程和优质教材建设。教师主动吸收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积极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管理服务教学,落实教学中心地位。学校正确处理教学工作和其它工作的关系,各部门牢固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工作,积极支持教学、保障教学、服务教学。党政工团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营造教职员工倾心教学、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良好氛围, 围绕教学工作,明确职责,落实措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教辅后勤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服务教学功能,切实做好各项保障服务工作。全校上下形成了一切工作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良好局面。

   引育并重  人才强校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是办学第一资源的人才观,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为目标,建立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的激励约束机制,搭建人才聚集平台,构建人才聚集高地,建设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术团队和教学团队,切实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学校确定了“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加大师资引进力度、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力度”的工作方针,制定了《西安财经学院教师培训管理办法》、《西安财经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投入500万元建立“人才强校”基金。确立了“引进优秀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强校思路,引育并重,唯才是举,倾心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对引进的人才,及时提供充足的科研配套经费及相应的支持,提供必须的实验办公用房,在工作助手配备、学科建设等方面提供优先便利的条件,同时大力协助、支持其申报国家、部属重大基金和科研项目,还为他们进行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创造各种机会。

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学校还非常重视对现有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攻读学位,为教师知识更新创造了良好条件。学校规定凡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学校提供经费资助和补助,并创造相应的科研条件。上述各项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进一步深造的积极性。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学校制定了《西安财经学院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遴选办法》、《西安财经学院学科梯队成员管理暂行办法》、《西安财经学院教学科研岗位设置和聘用实施办法》和《西安财经学院教职工奖惩条例》,加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学术梯队的建设,遴选了4名学科群带头人、39名学科带头人,在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财政学、经济法学等省级重点学科中形成了由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学术梯队。学校还以特聘教授的形式,引进了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以带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

近三年来,资助165名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同时选留了近20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引进了9名高层次人才,提升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目前学校青年教师中,有39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49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现在,学校上下已形成识才、惜才、用才的合力效应。师资队伍数量、质量、结构的协调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学术梯队逐渐形成,发展趋势好。截止目前,具有高级职称、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已分别占到教师总数的38.24%51.53%。更趋合理的人才专业分布和年龄、知识结构,为学校实现跨跃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校引进人才的举措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陕西日报》、《科技日报》等新闻媒体曾予以关注和宣传报道。

学校目前还在继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以更好地适应学科专业发展需要。西财人制定的人才战略是,到2010年,学校师资队伍规模达到1000人,高、中、初级职务结构比例为4:4:2,其中45岁以下的教授达到教授总数的1/2以上,副教授以上职务教师的平均年龄达到43岁左右,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提高到70%以上,师资队伍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质量工程  整体推进

学校坚持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全面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大力加强教学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学校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教师是关键。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贯穿于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列入学校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师德师风工作机制,师德师风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局面。学校涌现出一批批教书育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管理学院、统计学院荣获陕西省师德先进集体,会计学院荣获陕西省教育系统“创佳评差”工作最佳单位;3人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4人被评为陕西省师德标兵、优秀青年教师,2人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3人被评为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3人被评为陕西省高校优秀辅导员。

学校要求教授、副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并得到教师们的全力支持。学校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确保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形成了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优良传统。近三学年,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比例分别达到96.47%、100%、100%。

学校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过程,严格执行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加强教学督导和质量监控,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近三年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平均成绩为88.11分,优良率达到96%以上。

加强对专业、课程的评估,大力推进名牌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建成了3个省级名牌专业、5门省级精品课程、48门校级精品课程。

广泛开展教学观摩、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秀教案和多媒体课件评比等活动。2004年以来,举办了4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33名教师获奖。评选优秀多媒体课件23个,优秀课程教案32个。推广了优秀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显著提高。2004年以来,教师承担各级各类教学研究项目220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0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6项。

充分发挥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省级教学名师周作斌教授、王佐仁教授、刘小冬教授,陕西省“三五人才”胡健教授、铁教授等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为学生授课,开设学术讲座。名师走进课堂,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了学科发展前沿,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名师的师德风范、教学艺术还引领着高水平的教学,带动着广大教师潜心从教,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

学校支持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200220077月底,学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28项,有33项成果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022006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885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1625篇,权威期刊发表及EISCIISTP收录学术论文50篇,出版著作、教材133部。

科研促进教学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研成果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把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最新信息引入课堂,融入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二是教改成果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高了教学水平。近三年来,共获准立项各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20项,发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305篇,出版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著作4部。三是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提高。近三年来,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15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5篇。统计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依托教师的研究课题和社会实践应用的选题占选题总数的比例平均为78.7%

学校专业建设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据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坚持“改造传统专业,扶持新办专业,打造名牌专业,培育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不断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成效显著。现有本科专业24个,其中经济、管理类专业16个,占本科专业总数的2/3,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形成了以经济、管理为主,经、管、文、法、理、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学校以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财政学、经济法学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为依托,建成了统计学、金融学、法学3个省级名牌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培养目标要求,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对2005200624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全面实施以“平台+模块”为基本框架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人文素养、科学素质的提高,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诚信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学校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把其作为整个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改革的目标是: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建立与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群体系。到2010年,50%的必修课达到优质课程,重点建设60门必修课,省级精品课程达到7门以上,力争国家级精品课程有所突破。制定了双语教学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大力推广双语教学,各专业积极实施双语教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法学等专业双语授课课程比例超过10%,教学效果好。

同时,学校建立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科研与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了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每次修订培养方案时,都充分体现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目前,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文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制定了《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对学生申请的科研与创新活动在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并指派教师进行指导,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学校每年举办“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数学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科技活动月”和各类学术征文、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室内设计大赛”、“‘CCTV’杯英语演讲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学科竞赛。近三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18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0项。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150余项,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75篇。

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手段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学校十分重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完善,运行有效,监控得力。特别是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有得力的监控措施,执行情况良好。完善的制度和得力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行,教学质量监控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是广大师生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普遍提高,教学质量意识普遍加强,形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优良教风学风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二是教学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有序,教学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三是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年学校组织校外专家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抽查,专家给予较高评价。2003年以来,统计学专业共有20名学生参加全国统计学学士优秀论文评奖活动,其中8人获奖。

    英才辈出  放彩三秦

正是秉承“育人为本,质量优先,人才强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西安财经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五十多年来,学校为西部地区源源不断地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干得好”。学校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服务社会,发挥财经优势,为各行各业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管理部门、司法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输送了数万名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有的已经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毕业生的创新精神、业务能力、实干作风、良好业绩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认可度达85%以上。据统计,全国统计系统1/9县级以上的业务骨干出自我校,陕西省县以上财政、税务、统计系统的局长、副局长有70%以上由我校毕业生担任。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江小涓、清华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雷家、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万迪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民营企业家吴晓康任总裁的西安达生实业企业集团,先后荣获“优秀私营企业”、“诚信单位”、“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等称号,并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西安地产十大卓越企业”。陕西省第九届政协委员、陕西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陕西郝其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婉莉,荣获“全国创业之星”、“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陕西省青年突击手标兵”、“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优秀企业家”、“全国优秀民营科技管理工作者”、“杨凌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区开拓奖”等称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企业管理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万迪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雷家教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先后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学校英才辈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也获得了诸多荣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已成为广大考生报考的热点高校之一,学校招生网站点击率高,访问人数多,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咨询周活动优秀单位”荣誉称号。2007年学生报考率在陕西同类院校名列前茅。近年来,学校被授予“陕西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陕西日报、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的建设发展成就。学校的国际影响逐步扩大,目前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比利时等32个国家和地区的35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

                          ---2007年12月9中国教育报第3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