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开幕。我校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组织全校留学人员通过网络、电视、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关注两会动态,深入学习贯彻两会精神,牢记留学报国传统,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担当作为,紧抓数智时代教育改革机遇,为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新篇章贡献西财大力量。
副校长、民盟西安财经大学委员会主委、校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宁泽逵教授表示,两会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胜利收官“十四五”,科学谋划“十五五”,向中国式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国务院总理向大会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丰富,时局研判坚定自信,成绩梳理激励人心,年度计划振奋士气。作为高校管理工作者,我特别关注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内容,这是对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具体部署,为高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开启了思路、指明了方向、铺设了路径。我们要主动顺应党和国家对高校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有序推进学科设置调整,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实际成效回应党和国家对高校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回应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新期盼,回应社会各界对拔尖创新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新需求。
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校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高林安教授说,深刻领悟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要做到守正创新,不断增强担当精神,要立足岗位,积极深入推进、扩大学校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交流工作。要创新工作思路,寻找不同方式、形式、种类、地域、国家、院校等高水平、持续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工作,以时不我待的闯劲和干劲勇往直前推进、扩大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紧密围绕学校学科评估、一流专业建设、博士授权单位取得等大事要事,在中外合作办学,师生国际交流、访学、留学,举办、参加国际会议,高水平合作研究,留学生高质量培养等方面开拓创新、担当作为,为学校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等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教育强校、强省、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经济学院院长、校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宋敏教授,认真学习了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深切感受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沉着应对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的复杂形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引领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好全国两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应用经济学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学院院长、校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张颖教授,认真学习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深刻体会到过去一年我国新质生产力迅速发展,科教兴国战略深入实施,高水平开放稳步推进,各项成绩令人振奋。报告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放在全年重点工作的第三位,凸显了国家和政府对科教兴国的重视。作为一名科研和高等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响应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和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推进数智赋能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深刻把握人文和艺术学科的责任和使命,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乡村文化振兴、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为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信息学院院长、校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王刚教授,2025年全国两会凝聚起奋进中国的磅礴力量。代表委员们紧扣民生关切与时代命题,以务实建言回应人民期待:收入提升、养老医保护航美好生活;AI治理与新能源产业协同创新驱动发展;蓝天碧水映照生态治理决心,“绿色福祉”惠及城乡。全过程人民民主迸发新活力——智能技术拓宽民意直通渠道,数百万条建议“云端”汇入会场;多领域提案兼顾国计民生,从乡村振兴到教改文旅,既有破局智慧,更见为民初心。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历史节点,政府工作报告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新征程呼唤奋斗者,每个人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让我们以笃行不怠的拼搏,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共同书写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壮丽篇章!
经济学院教授、陕西省教学名师、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于璐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我深深感受到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和坚定支持,也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我们既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又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和数字化时代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新特点,注重创新生态培育,重构“问题导向型”课程体系,努力打造高效的数智化课堂,引导学生营造终身学习的生态。我们既要扎根三秦大地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又要以全球视野推动教育创新,为国家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合格人才,还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更好地服务社会。这既是对两会精神的深刻践行,更是新时代留学归国人员的使命。
省欧美同学会副秘书长、国际合作学院党委书记,校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秘书长李凯锋,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两会精神为我们提供了重要指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求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牢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热切回应数智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和机遇,积极融入推动我校数智赋能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鼓励留学归国人员将所学知识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拓宽师生的国际视野,提升我校国际学术声誉,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为学校的国际化发展和教育改革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主任、校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秘书长耿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全国两会全面系统部署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既是冲锋号也是路线图。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留学归国人员,深知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决心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初心,凝心聚力以新发展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以 “干字当头” 的实干精神,将两会擘画的蓝图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国际合作交流处副处长、民盟西安财经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富晶,全国两会的召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为教育事业指明方向。作为西财大留学归国人员,我深感振奋。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教育强国建设是关键支撑。我们应立足本职,将海外所学与国内教育紧密结合,助力教育创新。教育对外开放更是大势所趋,我们要积极搭建中外教育交流桥梁,促进多元文化融合。陕西作为经济发展的新高地,正书写崭新篇章。我们留学归国人员要扎根这片热土,发挥专业优势,为陕西经济腾飞贡献智慧,推动地方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我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积极投身国际合作与交流事业,为培养国际化人才不懈努力,展现留学归国人员的担当与风采。
法学院副教授、校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常务理事申文君,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为国家发展绘制了崭新的蓝图,也为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作为一名高校法学专业教师,在深入学习两会精神过程中,我备受鼓舞,也深刻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方面,积极践行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用创新理念去铸魂育人,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制度自信和法治思维。同时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面对两会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积极关注新兴领域法律制度研究和探索,踏实工作,不畏艰难踔厉前行,为法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同时,也助力学校全面高质量发展。
管理学院学工办主任南梦飞,作为留学归国教师,我见证了教育对外开放对提升教育质量的巨大作用。陕西经济新篇章的谱写,让我看到教育在促进区域发展中的关键角色。建设教育强国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更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基石。我将把会议精神融入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积极参与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学术交流,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管理学院思政辅导员刘骞艺,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为新时代新征程描绘了宏伟蓝图。作为一名留学归国人员,我深感振奋,备受鼓舞。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特别是关于教育强国建设和教育对外开放的部署,为我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们对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立德树人、铸魂赋能,是我们对教育事业的坚定承诺;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是我们对青年学子的真挚承诺。我将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学习领会两会精神,积极搭建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学术竞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协同奋进,以实际行动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管理学院思政辅导员冯佳琪,认真学习两会精神,不仅加深了我对国家政策的理解,更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将把两会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同时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引导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展望未来,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教育事业中,为实现教育强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际合作交流处青年教师马新苗,作为高校工作者,深入研读2025年两会关于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部署后,我深刻感受到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机构的历史使命,特别是报告提出的有关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精准把握了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支撑点,为高校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对高校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培育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作为青年工作者,基层工作虽细微,却也有着广阔的实践舞台,展望未来,我将在基层岗位上为培养更多优秀学子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