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暑期以来,社会合作处紧密围绕“服务校友、服务母校、服务社会”的校友工作宗旨,持续拓展合作领域、完善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质效,确保暑期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开创了学校社会合作和校友工作新局面。
加强校友组织建设 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一直以来,学校始终高度重视校友组织的建设和完善,积极推进地方校友会筹建,持续增进校友和校友之间、校友和母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母校和校友事业发展繁荣。
7月15日,西安财经大学铜川校友会召开会议,增补了杨建昌等10名副会长、侯媛等5名副秘书长,副校长吴旺延和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新当选副会长、副秘书长颁发聘书。在场校友们纷纷结合自身工作岗位,就社会服务、合作交流、文化精神传承和校友会发展畅谈想法,表达对母校的美好祝愿。
7月21日,西安财经大学渭南校友会成立大会在长安校区201会议室召开,副校长吴旺延、相关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以及来自渭南地区的30多名校友参会。大会表决通过了《西安财经大学渭南校友会章程(草案)》及《西安财经大学渭南校友会第一届理事会建议名单》。新当选的渭南校友会会长王金龙在发言说,他将秉承母校校训,带领理事会成员努力履行职责,积极联系校友,主动开展工作,同广大校友一起建设好、发展好渭南校友会,为渭南经济建设增砖添瓦,为母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至此,我校陕西省域内校友组织全部架构完毕。
走访慰问校友企业 广泛汇聚校友力量
校友是母校永远的牵挂。2024年暑期,在副校长吴旺延带领下,社会合作处先后在铜川、西安等地走访看望校友,与校友代表进行亲切交流,实地走访调研了铜川市奥特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席我校知名校友、学校创美喷泉捐赠者杨劲辉与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的“千名院士千场科普”2024细胞产业发展论坛暨医赛尔生物科技公司开业庆典,为校友带去问候和祝贺。
在与校友进行座谈时,学校领导与校友就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育教学、产教融合等进行探讨交流,听取校友们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建议,鼓励校友企业认真学习贯彻国家的各项政策方针,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产业发展,扛起西财大人的社会责任。
校友们纷纷表示,自身的发展得益于在学校打下的坚实基础,得益于校友会提供的交流和沟通平台,自己将继续努力,不断推动校友工作再上新台阶,尽己所能为母校发展贡献力量。
积极对接校友返校 服务周到保障有力
师生情、同学谊是最朴素真挚的情感,母校是广大校友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暑假期间,学校长安、雁塔、翠西三个校区先后迎来渭南校友会、工业经济8201班、财税2003班、公共事业管理0101班等100余人次返校。这里既有毕业十几年、几十年的老校友,也有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校友,他们不远千里回到母校,体现着对母校的深情和关爱。
为了让校友们体验到回家的亲切感,校友会、档案馆、后勤管理处人员不畏酷暑、牺牲假期,对每个返校的班级组织都进行了接待,详细定制返校方案,精心筹划游览活动,提供了热情温馨、周到细致的服务,让校友们切实感受到了母校的温暖,将这份珍贵独特的校园经历长久留存。
校友们笑容满面地在校园各处合影留念,成为这个暑假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返校的校友们纷纷表示,母校的热情服务让他们倍感亲切,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一位来自工业经济8201班的老校友感叹道:“这次回来,感觉像是回到了一个大家庭,母校的细心安排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看到这些年轻面孔和熟悉的校园,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梦想的年代。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回访,更是一次心灵的归宿。”通过开展一系列真诚细致的返校服务,校友们感受到了母校的温暖,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结,极大凝聚了爱校荣校的母校情怀。
合作交流不断拓展 纵深推进开放办学
暑假期间,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学校切实围绕服务社会职能,开展了多项对外合作交流活动,走访了许多校友企业和校友家庭,不断拓展合作交流“朋友圈”。
7月23日,副校长吴旺延参加了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千名院士千场科普”2024细胞产业发展论坛并发表演讲;8月29日,校长赵敏娟、副校长吴旺延带队,与安徽省统计局在合肥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设立了“西安财经大学统计实习实践基地”,标志着双方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毕业生实习实践等领域进入了新的合作阶段,这不仅为我校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也为双方在数据资源开发和学术成果共享方面的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8月30日,校长赵敏娟一行前往安徽财经大学进行座谈交流,双方就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为共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良好平台。
通过不断地走出去,拓展对外合作交流的深度广度,社会合作处近年来积极推动我校与其他高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实质性合作,进一步加深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学期,社会合作处将进一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自觉性和主动性,继续在完善地方校友会建设、提高服务联络校友质效、拓展合作交流渠道、提升校友文化影响力等方面下功夫见成效,为校友成长进步和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