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陕西日报》刊发了题为“让思政课充满时代气息和田野味道”的新闻,报道了我校“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品牌,现将全文予以转载。
“几年的社会调查,让我认识到,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还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西安财经大学信息学院辅导员金博深有感触地说,“只有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让思政课充满时代气息和田野味道,才能真正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
5月22日,西安财经大学举行“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宣讲报告会,总结几年来师生团队参与“贫困县退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三方评估”大型社会调查项目的收获。
研究生期间,金博便参与国家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工作。几年来,他跟随团队走过黑龙江、新疆、内蒙古、云南、吉林、山西和陕西等地的66个县(旗)600余个行政村,对数万名群众进行访谈。
在第三方评估过程中,金博完成了从一名普通调研员到小队长再到联络员的成长。他和学生将调研中的真情实感写下来,形成了50余万字的调研笔记,出版了专著《祖国不会忘记》。
谈起自己的感想,金博对记者说,只有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切实解决基层实际问题,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018年,西安财经大学开始承担“贫困县退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三方评估”项目。几年中,2000余人次师生走进乡村,目睹了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到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与时代意义。
“‘社会调查+思政教育’,让广大师生真正了解到国情、民情,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西安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杨涛说,通过这项活动,老师和同学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切实增强了爱国奉献的责任意识,增强了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使命感。
“社会调查+思政教育”是西安财经大学长期探索形成的实践育人品牌。参与社会调查的师生通过亲身经历,用鲜活案例让更多学生接受教育,更好地服务学校立德树人工作和学科建设。
在守好教学课堂主阵地的同时,大力发掘各类课外资源,构建混合式教学培养新模式,形成多维资源聚合力,是西安财经大学“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品牌的关键着力点。
“社会调查有着独特魅力,是最生动的思政课和最扎实的专业课。”西安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张竣哲深有感触。
2022年以来,张竣哲连续参与了陕西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三方评估工作。评估团队先后对榆林市、商洛市的脱贫村、一般村和安置社区进行了调查。
一次入户调查中,张竣哲来到一位独居老人的家里。他了解到,在政府的帮扶下,老人家中修建了新窑,接通了自来水,安装了净水器和一氧化碳浓度超标报警器。
“老奶奶说,村干部、驻村干部、网格员会定期到家中走访,了解她生活方面的情况,经常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张竣哲回忆说,“那一刻,老人的笑容深深感染了我。走出课堂,在基层农村听到老百姓用最淳朴的声音表达对党的爱戴与感激,比任何一节课都更加真诚、强烈、打动人心。”
宣讲报告会上,一件件鲜活的事例让师生动容——
一位坚守山区30年的乡村校长,把青春、心血与情怀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他说:“我要留在这里,给孩子们一些盼头,也给自己一个交代。”
一位年轻干部驻村近7年。为了与村上聋哑人更顺畅地交流,他学会了手语。他说:“我也想回到市里多陪陪家人,但我觉得自己的工作还没有完成,有些想法还没有落实。家人需要我,但这里的乡亲们更需要我。乡亲们总说越来越离不开我,其实,我也越来越离不开他们。”
“参加评估工作时,我也在不断成长。”宣讲报告会上,西安财经大学研究生李渝动情地说,“青年人大有可为,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是不平凡的。青春的接力,也是使命的接力。”
西安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国武表示,下一步,学校将全力推进“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工作,充分挖掘实践育人宣讲人才和生动故事素材,打造更多有温度、有情怀、有感染力的宣讲作品,为深化实践育人成效、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汇聚青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