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投稿方式|加入收藏| 西财大主页
首页 > 媒体西财大 > 正文
媒体西财大
媒体西财大

【当代陕西】爱国,大学课堂不再“讷于言”——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引导学生爱国情怀“缤纷呈现”

发布日期:2019-10-15点击量:

 




原本的独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全体演员上台谢幕后,情不自禁的跟着唱了起来,台下的观众也陆续全部站了起来,挥舞着小红旗加入全场大合唱。台下的声音甚至盖过了台上,不少人在人群中湿了眼眶。

这一幕,发生在927日下午,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举办的“歌颂我的祖国”诗歌朗诵会上。从策划到正式演出,用时不到一个星期。这场听似仓促的活动,却让不少师生久久不能平静。

“要创造条件、提供舞台,让学生们把对伟大祖国的爱大声说出来,对祖国强大的自豪感真情表达出来。”这是李忠昌副院长和毛浓华书记在策划、部署这次活动中说的最多的话,也是初衷。

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许妮是这次活动的“执行导演”,她说:“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反馈,新时代如何做好学生工作的思路渐愈清晰。接下来我们将组织时代楷模的朗诵会,成立诗歌文学社,再为艺术设计系的同学搭建一个爱国文创产品的设计平台……”

 

动身千里外,心自成一脉

 

921日,西安财经大学翠华西校区,周六晚上。507宿舍的5个男生,像往常的周末一样,有人戴着耳机在看书,有人躺在床上刷手机,大家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无关紧要的话题。

忽然,王凯的手机铃声响起,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武汉的陌生号码。接起电话,一句官方的“喂,请问是哪位?”收到的却是无比熟悉的回应,“我是邹浩东啊!”

打开扬声器,全宿舍顿时沸腾。上铺躺着的,一个灵活的飞身就下了床,戴着耳机看书的,也立马把耳机甩到一边,打游戏的都顾不上排位了,直接挂机。



“还以为2年都联系不到你了呢。”5个男生,围着一个手机,你一言我一语,抢着说话。邹浩东原本是王凯的上铺,这学期休学去参军了。大一的思政课上,讲到爱国主义,邹浩东一番慷慨陈词后,还给同学们唱了一首《我为祖国献石油》。

电话那头,邹浩东争分夺秒的汇报着自己的近况。这是他入伍以来,第一次拿到手机。大家问他累不累,“累,但是我一点也不后悔来当兵,我觉得特别值得。”回答完这个问题,邹浩东就因为军队纪律,匆匆挂了电话。

去当兵,是邹浩东一直以来的梦想。他的微博里,最多的内容就是转发关于军队的各种视频,有时还会@同宿舍的兄弟。所以,当他宣布要休学去当兵的消息时,舍友并不觉得意外。大家知道,如果有机会,他还会继续考军校。

王凯被睡在上铺的兄弟邹浩东感染了一年,也有了一起去当兵的想法。只是王凯心里清楚的知道,自己曾经做过小手术,参军体检过不了。所以看着自己的好哥们,成为一名光荣的空降兵,内心除了羡慕,更多的是遗憾。

国庆前夕,王凯在台上朗诵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话筒突然出了问题,他只好肉嗓上阵。越是大声,内心的澎湃越是压抑不住。“那里,永恒的中国!”最后一句,同组的其他人也都默契地放下话筒,还都哽咽着湿了眼眶。

下台后,王凯特别想给邹浩东打个电话。像以前那样,一起躺在操场的草坪上聊聊天。他忽然有些释然,“爱国不止有参军一种方式,各出所学,各尽所能,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把青春献给祖国。”

 

 

“爱国,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以前觉得,爱国就是要做伟大的事情。其实尽自己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就是爱国。”这是西安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白萌,读研后最深的体会。

虽说,本科也就读于本校,但白萌觉得,上了研之后,自己的生活节奏比之前快的多。周围的同学,会推着他往前走。本科时没课的日子生活节奏较缓,研究生课少了,反而大家都早早起来自发去操场跑步,去图书馆占座。

相比本科的编导专业,白萌觉得研究生生活更像上班一样,看书就是工作内容之一。当然,新闻传播类的研究生更应该注重实操。所以,课余时间他会带着他的装备,去西安各个景区拍抖音小视频。

今年大二的陈振国,填报志愿那年,正是西安在抖音上大火的那一年。从小被海派建筑包围长大的天津小伙,被西安古典与现代融合的气质深深吸引,几乎毫无犹豫的报考了西财。

陈振国觉得“爱国就是不空谈,是力所能及做一些实际的事情。”业余时间,他为了锻炼自己,会经常去做公益主持。生活中遇到不恰当的言论,陈振国还会去当“舆论引导员”,正面刚回去。

为了这次朗诵活动去理发的时候,陈振国就刚好遇到旁边理发的中年大叔全程吐槽党和国家,满满的负能量。虽然有些害怕,他还是鼓起勇气去跟大叔理论了一番。最后,大叔的妻子也站到了陈振国的阵营里,一起教育丈夫。

从小就想当作家的“00后”张凤欣,今年从湖南岳阳考到西安财经大学广播电视专业。在这次朗诵活动里,她是唯一一个原创诗歌作者。看到征集令,她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写出了一首《祖国颂歌》。

写的时候,她脑海里不断飘荡着一句话,“写作,要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这是她高三参加“语文报杯”作文大赛时,指导老师告诉她的。最终,她那篇写留守儿童的作文,获得了全国二等奖。

考上大学的那个假期,表姐推荐她读柴静的《看见》。她对书中“新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这点深刻认同。思政课上,老师讲到“爱国,是具体的小事,更多的是爱这个国家的人民。”让她决定,这个十一长假,去福利院给小朋友们送书。

她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是宿舍网线拉好了后,开通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写一些治愈系文字抚慰更多人心。她的远期目标,是做一个斜杠青年,做记者、做编剧,甚至是当一个作家。

高三时,老师曾推荐的学习利器“学习强国APP”,至今仍是廖朝绪每日睡前的必刷项目,密切关注国家发展,坚持发练笔小短篇,是他给自己学秘书专业定下的自修内容。

偶尔在路上碰到飘落在地上的小红旗,他总习惯帮着捡起来,在衣襟上擦几下,再挂回原处。今年刚上大一的“世纪宝宝”廖朝绪说,“每个人都实现自己的价值,国家就能更好的发展。”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930日上午,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40名大学生走进“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以时间为轴线,全方位立体化了解陕西建国以来的发展史。


随后,走进窑洞里的课堂,上一节穿越时空的思政课。课堂上,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毛浓华以“记录七十年 讴歌新时代”为主题,以黄文秀系列报道为例,讲授人物通讯采访写作。

“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和德育资源,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就是要充分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渗透在整个课程和育人体系之中。”毛浓华认为,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传授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是一种更具体、有效的传播方式。


“廉政文化设计大赛”“诗词大会”“摄影展”等,都是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实际需要,给学生搭建的多元表达窗口。让“课程思政”把学生生动的日常生活、普遍道德的养成,有机融入育人生态圈。

思政教育从狭窄的“小思政”走向宽广的“大思政”,是脱胎换骨式的重构。“课程思政”要打通全员育人的“最后一公里”,教师的身体力行本身就是思政教育,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天然的“向师性”,容易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效果。

平时主要教“中国古典文化”的李晓刚教授,多年来,坚持带着原创进课堂。在他眼中,教育无处不在。“中国古典文学里,蕴含的博爱、善良、家国情怀等,都与当下时代所倡导的价值观相吻合,非常有助于对学生人格、性情的塑造培养。”

把前阵时间大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与《俄狄浦斯王》结合起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金句和勇敢与命运斗争的主题,一下就深入学生心底。教授影视鉴赏的鲁小艳老师说,“从戏剧和影视作品的分析上,能传递很多主题,也能在课堂上自然的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

这样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课程思政”,让负责指导本科生科研项目申报的田子爽老师,惊喜地发现,今年同学们的科研选题,出现了更多的红色题材,有回溯历史的、有关注到国家发展的,还有改革开放的相关选题。


“以前学生课题大多集中在影视方面,今年报送的很多都是过去学生关注度小的选题类型,学生们开始有意识的去学习和了解国家大事,从学生的转变上,能明显的感受到文化自信。”田子爽说。


文学院学生的爱国情怀表达方式,是西安财经大学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的一个缩影。

“培养什么人,是大学教育的首要问题。西安财经大学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特别是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上下足功夫,在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上下足功夫。”西安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杨涛说。

作者:李彬   编辑:张杨  来源:当代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