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投稿方式|加入收藏| 西财大主页
首页 > 媒体西财大 > 正文
媒体西财大
媒体西财大

【中国社会科学网】访西安财经大学副校长任保平——将生态约束贯穿黄河流域发展全过程

发布日期:2021-01-29点击量: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须科学认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准确把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特殊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相关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西安财经大学副校长任保平。在任保平看来,沿黄各区域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在全流域中的生态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把握黄河流域的战略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看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任保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战略地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态战略地位。黄河流域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价值,在高质量发展推动下,黄河流域生态资源得到修复和保护,将会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是经济战略地位,黄河流域九省区大多处在北方,实现流域上下游协调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扩大问题,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是现代化战略地位,黄河流域是我国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最终实现脱贫攻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至关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与其他区域相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何特殊性?

任保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不同于全国整体上的高质量发展,也不同于某一个省的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大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须准确认识和把握黄河流域的特殊性。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黄河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位于黄河流域西部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位于黄河流域东中部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不同流域发展差距较大。

其次,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黄河大部分河道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流经的西北、华北地区是严重缺水地区,也是我国生态脆弱区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的区域。土地的荒漠化是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除了自然因素影响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黄河全流域范围内的水资源紧缺,制约着流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再次,黄河流域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较为集中。黄河流域分布着我国多个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省份,加强黄河流域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解决好流域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黄河流域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水能资源、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的“能源流域”。此外,黄河流域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黄河上游的河湟文化、中游的中原文化和下游的海岱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推动绿色协调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对此,请谈一谈您的理解。

任保平: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的总量和规模增长到一定阶段后,经济结构优化、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结果。高质量发展阶段比高速增长阶段有更高的要求,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以保护为先,因此需要以黄河生态保护为重要的背景依据,来探索适合不同流域段、不同省情、区情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一方面,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全面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空间一体化保护和污染协同治理。

另一方面,要协同推进大治理。生态环境具有系统性,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系统性。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围绕保护这一主题,流域内各省区要协同进行生态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确保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开展顶层设计,加强重大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对此,请谈一谈您的看法。

任保平:黄河流域人口多、地域广,应根据当地生态环境承载力选择适宜的发展方式,同时着力提升区域发展战略的联动性和全局性,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和整体性。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实现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和谐共生,从绿色发展、分类发展、协同发展、联动发展、合作发展五个维度出发推动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实现绿色发展。在绿色发展维度上,要做到保水保土同改善当地生产条件相结合、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开展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集约型转变。

二是实现分类发展。在分类发展维度上,上游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要下大力气推进治理。下游的黄河三角洲要做好保护工作,维护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区域中心城市等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要集约发展,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贫困地区要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是实现协同发展。黄河流域各省区应作为有机整体,利用好黄河通道、通用航空的便捷性,尤其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区域性的物流枢纽,用好消费升级重要窗口期,全流域建成统一开放大市场,推动高质量协同发展。

四是实现联动发展。一方面,要强调区域内部联动,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的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基础建设的一体化。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区域外部的联动发展,发挥黄河流域对外开放的作用,吸引世界先进的要素、企业与产业,大力培育外向型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提升黄河流域发展质量。

五是实现合作发展。要加强流域内产业合作,协同做好产业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增强流域内不同省区的产业互补性,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韧性。推动流域内城市合作,坚持合作发展的理念,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黄河流域城市间合作为基础,以互利共赢为主题,构建由沿黄城市组成的黄河流域城市联合体,实现黄河流域城市合作的高质量发展。

坚持主体功能区建设思路

《中国社会科学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您认为黄河流域应如何构建高质量发展模式?

任保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差别大,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思路。

首先,建立流域主体功能区建设机制。黄河流域主体功能区划分要考虑自然生态状况、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区位特征、环境容量、现有开发密度、经济结构特征、人口集聚状态、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等多种因素。依据主体功能区的建设思路,可以将黄河流域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种区域,按照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差别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来确定不同的开发方式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其次,建立和完善黄河水权市场。通过完善黄河水价形成机制和加强水权管理等,提升全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刚性约束,应加强各职能部门协调合作,实现黄河水资源管理目标,建立和完善黄河水权市场。

再次,建立健全黄河流域现代化产业体系。黄河流域各省区自然环境、地理条件、要素禀赋各异,适宜发展的产业也有所不同,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建立起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最后,构建多元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不同类型的公共物品应由不同层级的政府提供,可以在黄河流域部分省区试点试验,推动建立多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发挥地方政府的创新精神和积极性,形成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之间更加清晰的权责体系。

记者 张杰

新闻链接:http://news.cssn.cn/zx/bwyc/202101/t20210129_5308440.shtml

作者:   编辑:吴婉婷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