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投稿方式|加入收藏| 西财大主页
首页 > 院部动态 > 正文
院部动态
院部动态

传承柳青精神 续写新时代“创业史”——文学院与人事处党支部联合举办电影《柳青》专场点映及分享会

发布日期:2021-05-28点击量:

526日,文学院联合校人事处党支部在太平洋影城举办了电影《柳青》专场点映及分享会。人事处、文学院师生80余人共同观看了这部全景式描绘新中国建国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电影,并就影片展开了热烈讨论。中文系副主任张翠玲主持了活动。

陕西作家柳青的故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国人。201510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到:“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20171022日,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再次强调:“党政干部也要学柳青,像他那么接地气,那么能够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电影《柳青》真实再现了我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所经历的重重困难和取得的宝贵经验。作家柳青辞掉北京优渥的干部待遇,决心亲自参与实践,创作一部反映新中国农民集体创业的史诗巨著。他举家落户皇甫村的一所破庙里,深入农村建设一线,扎根人民14年,历经风雨,面对从互助组到合作社等一系列重要历史时刻,带领公社社员克服重重苦难,铁肩担道义,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在农村的新局面,并在之后狂风暴雨般的运动中始终坚持真理,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段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创业史。

观影后的互动环节,师生同台,深入交流了观影心得,并就在新时代学习柳青精神展开了热烈讨论

曾获第二届柳青文学奖的马玉琛教授分享了自己少年时代阅读柳青《创业史》的经验,他深情讲述了许多关于柳青扎根农村时的真实经历以及长篇小说《创业史》创作情况,加深了对影片和柳青的感性认识。马老师指出,《创业史》是陕西文学的圣经,他梳理了从柳青到路遥、陈忠实等陕西作家的精神谱系,从在场写作和立场写作的角度比较了柳青、路遥、陈忠实的异同;最后,马玉琛教授提出了评价文学作品价值的标准问题,留给大家思考。

白忠德老师从他与皇甫村的渊源出发,谈到新时代青年要有理想和目标,要能够为了理想的实现敢于付出;要像柳青一样,有悲悯的情怀要像柳青一样,想要塑造英雄就要先塑造自己”,要写作品,要先有生活。

文学院张颖院长认为,这部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洋溢着理想主义的情怀。柳青有着双重的理想主义,在时代的潮流中,在生活和精神磨难中,他始终坚持真理和良知,最终超越苦难,超越自我无论作为共产党员,还是作为知识分子,他都堪称“脊梁”如何扎根实践、实事求是、把文章写在了社会主义实践的土地上,柳青为后来人提供了生动的经验和榜样。

康长青老师从美学和历史统一的角度分析了从柳青到路遥的创作传承。

研究生代表陈欣儿结合《创业史》认为电影将历史和小说做了细致、真实的呈现,贴近生活;在人物群像的塑造方面,符合历史,能将现代的电影语言与历史叙事结合,打动人心。

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副处长赵红教授代表人事处党支部发言,她说,我校长安校区所在的神禾源就是柳青曾经扎根的地方,这些宝贵的文学资源、历史资源是我们的财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样本;她回顾了人事处党支部历次学习柳青精神的活动,指出柳青扎根皇甫的十四年新中国艰难创业的历程,年轻的一代要看到今天中国的富强来之不易,倍加珍惜。通过此次观影,一方面要缅怀伟大的人民作家柳青发扬柳青精神,另一方面,柳青的《创业史》生动地反映了新中国的建设历程,这也是党史学习的生动案例。

师生代表畅谈观影感受,表达了对柳青这一人物和《柳青》主创团队的钦佩,大家一致表示,呼吁更多类似《柳青》这样会讲故事的新主旋律电影走进大学,让新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和风骨代代传承。

据悉,文学院近期组织了电影观影、讨论、影评撰写等丰富的专业教学和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师生参加省委宣传部等部门的观影和影评、观看《英雄儿女》《我们永远是少年》《柳青》等影片,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实践能力拓展和提升与党史学习、理想信仰教育等相结合,互相促进。

 

 

作者:文学院   编辑:吴婉婷  来源:西财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