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院党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重要论述,创新推进劳动教育、生涯教育、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与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开展“劳动铸魂·青春向党”主题教育活动,将党课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红色地标与校园角落,通过“理论浸润+躬身实践”的立体化育人模式,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教育实践。师生在挥洒汗水中感悟劳动精神,在对话经典中赓续红色基因,以“四个一”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一堂“沾泥土”的党课:理论课堂扎根劳动现场
“梁生宝买稻种的细节,正是共产党人扎根群众的生动写照!”4月29日,在公共管理学院“开心农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院党委委员、“竹蜻蜓”生涯教育工作室主持人以柳青《创业史》为依托,在学院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们翻土播种的间隙,讲述了一场以“在劳动中扎根群众,在实践中锤炼党性,将公共管理专业使命融入个人生涯选择!”的劳动精神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专题实践教育党课。师生们一边为菜苗培土,一边聆听书中“创业难,守业更难”的奋斗故事,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红色基因深植心田。这场打破讲台界限的“田间党课”,结合“支部经典共度”活动,以“共读一段经典、共耕一片土地、共话一种精神”为主线,把《创业史》中“庄稼人的脊梁”精神与劳动实践深度融合。作为学校“五育融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公共管理学院“开心农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突破传统劳动教育模式,构建起“耕读体验+课程思政+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的育人体系,是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政实践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

一场“见初心”的对话:柳青广场唤醒奋斗密码
在柳青广场雕塑群前,一场“行走的读书会”让经典焕发新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党支部师生重走作家柳青深入群众的创作之路,通过接力诵读《创业史》经典篇章,还原“创业艰难百战多”的历史场景。“梁生宝带领群众互助组开荒的片段,让我想到今天在农场播种的自己。”学生党员感慨道。活动现场,党员同志以“从《创业史》到乡村振兴”为主题分享实践经历:“柳青笔下‘蹲点’14年的坚守,与当代青年扎根基层的奉献一脉相承。”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学子们触摸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血脉。

一次“冒热气”的实践:汗水浇灌劳动教育之花
劳动教育不止于田间地头。学院将“开心农场”作物养护与“美丽校园”行动结合,构建“耕种—维护—反哺”的育人闭环。学生们清晨为亲手栽种的菜苗浇水松土,午后化身“校园美容师”清理公共区域垃圾,在服务中体会“劳动创造美”的真谛。“弯腰捡起的不只是垃圾,更是对劳动者的尊重。”余泽曈同学表示。这种“双场景”劳动设计,让教育从“体验式参与”升华为“责任感养成”,推动劳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份“有温度”的致敬:鲜花献给“平凡英雄”
活动尾声,师生们将农场收获的绿植、鲜花和手写贺卡,赠予校园保洁员、食堂厨师、宿舍管理员、安保人员等基层劳动者。这场“以劳动致敬劳动”的温情互动,不仅搭建起学子与劳动者的情感桥梁,更让“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认同落地生根。

此次主题教育通过“耕读—思悟—践行—感恩”的闭环设计,将劳动教育转化为培根铸魂的生动实践,回归劳动本质,重新锚定“人”的本质的精神坐标。对学院学生而言,劳动教育更需与专业使命相连,将公共管理专业使命融入个人生涯选择,让每一次职业抉择都成为破除“工具理性”的宣言。这种选择,既是个体对抗劳动异化的觉醒,更是以专业力量重构“劳动-人-社会”共生关系的时代应答,让公共管理的理想照进现实,在躬身为民的实践中书写“人”的本质回归。
学院将持续深化“田间党课”品牌,推动学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更广阔的土地上书写“强国有我”的青春答卷。正如《创业史》扉页所写:“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而今,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这“紧要的一步”正从劳动教育的土壤中坚实迈出。